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26 17:44:30
(原标题:杨再平:家乡发展见闻与思考)
清明节回湖北建始老家,见闻家乡巨变,无不感慨;同时也见闻了一些新的问题,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与建议,特此陈述以飨读者。
十大巨变
一是普遍衣食无忧。民以食为天。而温饱曾经一直是折磨父老乡亲们的老大难问题。“我硬是饿怕了!”这是我母亲当年常挂嘴边的话。就是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家乡还是有不少人家吃不饱穿不暖,尤其春节前后青黄不接时。现在这都不是问题了,基本都能吃饱穿暖,可以说基本都衣食无忧,且多数人家都吃得好穿得好。比如,过去不产稻米的高山地带,吃大米是一种奢侈,有些地方还常年吃烟熏的扬尘包谷,现在都能常年吃上大米,扬尘包谷已成为历史。
二是新楼星罗棋布。步行或乘车穿行于山间,举目望去,简陋土坯房基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满眼两三或更多层的水泥楼。这些外装亮丽的农家院楼,星罗棋布于绿水青山间,形成新的风景线,特别抢眼。有诗为证:峻岭崔嵬古径幽,行车徒步任遨游。 昔时茅舍皆无迹,平地琼楼满目稠。 碧水环流呈秀色,青山映带添明眸。 村居错落披新锦,岁月飞花绘壮猷。
三是人人拥有手机。成年人都拥有手机,人手一机,这在我家乡早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若想想,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个5千多人的公社公家才拥有两三部手摇座机,多数人一辈子根本没碰甚而没见过电话,短距离通讯靠吼,长距离通讯靠带信或专人送信,极少人有急事可接打电话,偏远地方得跑几十里路,真是今非昔比呀!
四是家电多种多样。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传统家用电器早已普及。电火炉、热水器、电动磨面机、玉米脱粒机、稻米脱壳机以及和渣机等适合农家使用的电器也被大量购置使用。多种多样的农家电器,不仅让农家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与天下同娱乐;让农家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且把农民从单调繁杂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意义非凡。比如说,推磨、舂碓、扭包谷等繁杂农活,现在都基本不存在了,那些原始农家工具逐渐废弃,今后都只能到博物馆才能瞧见了。
五是小车基本普及。世纪之交,家乡乃摩托车天下,大凡能骑摩托车者,都拥有摩托车。这次见闻,小车也基本普及了,多数农家都拥有小车了。小车满路跑,多数农家院落停有小车,可谓家乡又一风景线。有诗为证:峻岭崔嵬道路长,村行处处见车忙。钢躯辗转千家路,履带驰驱百亩场。旧巷泥途添雅韵,新楼瓷瓦映华光。院中停满私家轿,此景应夸盛世昌。
六是公路村户畅通。我家乡建始县曾属四川,其山路正如李白的“蜀道难”所描述的,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不通,出行难,曾是山区的最大劣势,是制约山区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今即是最偏远的地方也是村村户户通公路,并且大都为五米左右加铺柏油硬化的公路,这在过去县级公路都少见。我家周围团转过去的羊肠小道都已焕然一新为柏油硬化村级户通公路。这些村级户通公路与县州省以及国道、高铁乃至航道连网,驾乘车一小时左右到州府恩施,六时左右到省会武汉,乘坐高铁就更快了,大山深处乡亲们的一日生活圈超想象扩大。
七是电能充足稳定。我家通电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但很长时间供电不足不稳不连续,电灯像个火巴眼眨巴眨巴,且时断时续,很不理想。这个问题随着大规模农网建设改造落成,已不再是问题。现在家乡各家各户的电灯彻夜亮堂,基本连续不断,这不仅确保了照明用电,且可用电取暖、做饭等。此外,不少农家都安装了太阳能板,有些村路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到夜晚就自动亮起。另加沼气池以及天然气,农家所需电能更加充足稳定。
八是户户用水自来。南方山区虽不缺水,但吃水用水得到井口河边去挑,还是很繁重的体力活。我家住在小河边,到河边井口去挑水也有一段距离,而且是先下后上,没一把力气是不行的。至于住在较远山腰山顶的人户,有的挑水得上下走十来里地,那可是很累的力气活。所以,家乡山民当年对城里人吃用自来水就特别羡慕。记得一里开外略高于我们家的地方有股一年四季不断流的活水,我父亲就一直想把它引来作为自来水,经常念叨,可终究财力人力不足而未能如愿。直到世纪之交,同屋场几户人家联合将其引来过来,但又因平日水量不足而满足不了多户人家的需要而不尽人意。到了2010年左右,县里将更远更高更多水量的红岩寺方向一水库的水引过来,让大面积山区低高山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稳定而高品质的自来水。从此,水也就不再是困扰山民们的问题了。
九是大小河道整治。我们南方山区大小河道纵横,那让田地山坡水分充足, 貌似没有缺水之忧。但每每山洪暴发,又冲毁堤坎,湮灭田地,泛乱成灾。尤其沿河稻田,谷穗成熟时,常遇大雨洪水,就难免灭顶之灾而颗粒无收。这个千百年来困扰咱山区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也在很大程上给解决了。据了解,全县120多条大小河流的堤岸都给用水泥砖石加固了。我家门口那条小溪流去年以来动工整治,岌岌可危的自然堤岸代之以水泥砖石加固的堤岸,这在很大程上也就可保堤岸边的水田不再有洪水湮灭之忧。
十是山林日益茂密。我老家曾是植被厚实树荫茂密的山区,但由于大跃进大办钢铁肆意掠夺性砍伐,后来又每年刮烧火粪,加之山民建房需砍树,做饭取暖需砍柴,山上林木与植被生长速度小于砍伐与刮烧消耗速度,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山林植被赤子日益扩大,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处光秃秃的,昔日林山都变成光秃秃的沙梁了。从90年代开始,由于水泥大规模替代木材建房,所用木材很少,电能、沼气以及天然替代木柴做饭取暖等,人们都不怎么进山了,上述状况自然停滞而逆转。及至近年,但凡山坡乃至路边田坎,草木疯涨,林木植被日益茂密,许多地方都很难走进钻进。这正是:昔时山岭翠阴稠,跃进狂潮伐未休。 火粪年烧生态乱,建房炊爨斧声留。 沙丘渐现林光秃,赤壤难遮水土流。 幸有新规替旧念,材稀电沼韵重悠。 今朝草木繁坡路,复见葱茏意韵幽。
四个新问题
另一方面,就这次返乡所见所闻,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田地抛荒问题。陡一些的坡地早已退耕还林,成了森林,进不去人了。平缓单较小的田块,由于耕种不合算,也大多弃种了。沿河的水田,曾让那一带乡亲们颇有优越感。因有那条小河以及那漕水田,不愁大米吃,成为方圆几十里姑娘们嫁人或小伙子们上门的优选地。常年有水或沼泽状态的水田,也曾是小伙伴们抓鱼摸虾的好去处乃至童话世界。现在这些水田大多没人耕种保养,有的成了干坂子田,有的杂草丛生,有的被种植了经济林木,小鱼、泥鳅及黄鳝等水生动物基本灭绝,少有被深挖拦截,用作养鱼养虾的池塘。昔日“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花飘香以及“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的情景已不再。
二是人口外迁问题。上文描述了山区新楼星罗棋布,但这些新楼却或只有少几老人常年居住,多数青壮年都在外打工,一年没多少时间在家居住;或举家在县城买了房,全家居住在县城,工作在县城,或陪小孩读书在县城,村里的房子只用作度周末或节假日。根据2023年初的数据,建始县户籍人口为49.42万,而常住人口仅39.63万,两者差值约9.79万,这一差距可部分归因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2022年末的户籍人口为50.22万,常住人口39.63万,差值约10.59万,进一步印证了外出务工群体的规模。综合户籍差值、返岗数据及经济因素,建始县外出务工人数约在10万左右,占户籍人口的20%以上,主要流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公安机关登记为准,建始县业州镇城区户籍人口2019年为11.26万人,常住人口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为12.0994万人,包含本地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较2011年增长约40%,显示城镇化提速,其另一面就是乡村尤其偏远地区的人口外迁增加。由于山乡人口外迁,养狗养鸡大量减少,昔日“狗吠鸡鸣”的热闹景象不再,一些怀念传统乡村的人们颇为伤感是可以理解的。
三是环境为卫生问题。乡村发展了,生活垃圾与污水也日益增多,而相应的管控处理设施与人员明显跟不上。这也是乡村发展的一大短板。就这次返乡亲眼所见,村头倒是放有一垃圾桶,但疏于管理,臭气袭人。至于生活污水处理,貌似未见相关设施与管理,这导致我们家门口那条小溪流已无昔日那种清澈。据权威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已处于较高水平(97.53%和95.05%),而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已超过40%;湖北省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42.05%;恩施州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为23%,显著低于湖北省同期平均水平。没有查到建始县相关统计数据,但可推测大致为恩施平均水平上下。山区农村污水分散、水量波动大,运维成本高,成为其生活处理的瓶颈。
四是基建障碍问题。乡村振兴免不了道路、堤坝、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必然涉及过地占地等问题,这方面,多数乡亲都很配合,但也时常遇到钉子户,以至于形成“绕行路”、“窄行路”乃至“断头路”以及半拉子工程等。这或多或少制约了乡村基础设施应有的建设发展。
三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点:农村土地承包制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大创新,理应得到理论升华,进而进一步完善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制度。一些人将农村土地承包制等同于“分田单干”甚或“私有化”,并以所谓“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说法煽情扰乱人心,一方面是这些人少知偏颇,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理论阐述升华不够。所以,有必要给予理论阐述升华进而将其进一步完善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制度。
农村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的土地。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农民集体+耕种承包经营权归农户家庭,或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这一产权制度,实质是公私结合的产权制度,既舍弃了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对生产力尤其是其中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严重束缚羁绊,又保留了集体所有制的积极合理要素;既舍弃了私有制的负能量,又保留了私有制的正能量,所以其就是扬弃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与私有制的重大积极成果。这种农村土地制度的精要就在于,劳动者获得自主自由,农户成为自负盈亏的直接生产经营者,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千百年来,土地私有及其大地产、大地主的存在,一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负能量。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收租不劳而获,全然寄生,极其不公,可谓有害无益。且从我国历史周期看,农民起义及其朝代更替,无不与周期性土地兼并集中有关。所以,实施《共产党宣言》所列首要举措“剥夺地产”,在农村舍弃私人地主,代之以集体地主,完全有必要。
现在来看,农家产权的边界以及集体地主的产权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界定并奉为法律。若然,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钉子户问题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而得以解决。
第二点:解决田地抛荒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以适应种植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抛荒问题的经济实质是,全国粮食供给侧向产粮优势地区以及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产粮大户集中,零星分散小农种粮成本大大高于上述供给侧,所以其种粮不如买粮。当然,他们大多也买得起粮,同时粮食市场上也有粮可买。这也就是为什么部分农田抛荒而城乡居民仍然吃得饱吃得好的原因。这其实是粮食种植向优势产粮区以及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产粮大户集中的积极趋势。怎样将抛荒的农田流转到种粮大户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粮食或其他农作物生产经营,是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新课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农村土地制度。据笔者观察,须要进一步完善的主要方面包括:其一,归农户家庭所有的耕种承包经营权须进一步细化明确,在此基础上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让承包方承包土地后,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最大限度保护调动承包经营者的积极性;其二,归农户家庭所有的耕种承包经营权当可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流转,流转其承包地的土地经营权,由他人经营,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保护土地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对土地耕种经营适度集中的规模需求;其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须强化契约精神,严格履行承包合同,确保甲乙双方,尤其相对弱势承包方的权益;其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一方面利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利于其潜在价值的发现与实现,利于该稀缺资源配置的优化,其收益权也应体现私有制的积极扬弃,即其收益宜分为集体公积金与农户分享金或红利,以充分调动相关农户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发布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也对此做了原则性规定:“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不得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鼓励通过发布流转价格指数、实物计租等方式,推动流转费用稳定在合理水平。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质效,增强带动农户能力。”
第三点:对人口外迁问题应按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相应的城镇化发展锦上添花。其实,农村人口外迁的出现与增加很大程度正是农村经济改革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相应城镇化发展的结果。这是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积极变化。所以,不仅没有必要担忧与阻止,而且很有必要顺其自然并为之锦上添花。怎样锦上添花?笔者建议,一是大力发展农村非种植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等。如上述中央一号文件所要求的:“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村集镇体系,重点建设县城体系,使之成为上述农村非种植产业的集群地,进而成为部分农村剩余劳动者就业生活的聚集地。这也是上述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布局”的明确要求:“顺应人口变化趋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不得要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对不需要编制的可在县乡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引导或出台通则式管理规定。合理确定村庄建设重点和优先序,统筹建设和管护,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是充实丰富乡村文教卫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应,使之成为乡村种植业者与留守人员宜业宜居宜教以及观光旅游者宜游的美丽家园。上述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了“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消防、安全等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面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和资金规范使用。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和爱国卫生运动。健全基本医保参保长效机制,对连续参保和当年零报销的农村居民,提高次年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鼓励开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发展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扩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覆盖面,提升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加强残疾人保障和康复救助。”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经济观察报
2025-04-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