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1:01:30
(原标题:一场火灾,烧出全球芯片的软肋)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2000年,一场由闪电引发的大火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的一家半导体工厂燃烧了十分钟,却在万里之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引发了一场企业危机,动摇了21世纪初欧洲两大电子巨头——诺基亚和爱立信之间的力量平衡。
正是这场火灾,重塑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芯片供应链。
一场意外
2000年3月17日晚8点左右,一道闪电击中新墨西哥州的一条输电线,导致全州电力波动。是电压突升还是骤降,当时并不清楚——但这引发了22号生产线的大火,尽管飞利浦员工迅速扑灭火焰,但破坏已然发生。
现场一片狼藉:塑料天花板结构散落在地面上,8盘硅片——足以生产成千上万个手机芯片——卡在火源集中处的炉子里,全部报废。整个工厂因自动喷水系统启动而受到了严重水损,烟雾颗粒渗入工厂最核心的无尘室,污染了那里储存的数百万颗芯片。这些比婴儿小指指甲还小的硅片,是手机完成诸如声音放大、无线电频率捕捉等功能的基础。
工厂初步调查结论很快就明确:修复损毁至少需一周,可能更久。“就像魔鬼在跟我们开玩笑,”一位参与清理的飞利浦高管说,“喷水和烟雾一起作用,一切都出了问题。”
加快清理工作至关重要,阿姆斯特丹总部的高管甚至开玩笑说要带着牙刷亲赴阿尔伯克基帮忙清洁。最终,他们决定按照客户的重要程度分配资源。诺基亚与爱立信合计采购该厂约40%的射频芯片,被列为优先处理对象,其他约30家较小客户——包括为无线网络连接卡采购芯片的电信巨头朗讯科技公司——则必须排队等待。
但两家公司对这场危机的应对方式截然不同。当时是欧洲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的诺基亚,以教科书般的危机管理应对了挑战——这是如今所有类型公司在全球商业节奏加快的情况下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诺基亚赫尔辛基以外的高管在飞利浦告知问题之前就已发现芯片供应出现异常。诺基亚的首席供应危机处理负责人,是位精力充沛、39岁的芬兰人,业余时间爱跑马拉松和弹摇滚吉他,在危机发生几天内就开始接手处理这件事。
不到两周,一支由30名诺基亚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便分赴欧洲、亚洲和美国,着手拼凑解决方案。他们即时重新设计芯片,加快提升产能的项目,并利用公司的影响力迫使其他供应商加快供货。“危机时刻就是即兴发挥的时刻,”诺基亚的首席问题解决专家珀尔蒂·科霍宁(Pertti Korhonen)表示。
相比之下,瑞典最大公司爱立信(年营收超过290亿美元)反应更慢,准备也远不如诺基亚。与诺基亚不同,爱立信没有其他RFC射频芯片供应商。最终,爱立信在一款关键新产品上缺少了数百万片芯片。公司高管表示,他们因此至少损失了4亿美元的潜在营收,尽管对火灾的保险索赔可能弥补部分损失。
“我们没有B计划,”爱立信消费品市场总监简·阿伦布林(Jan Ahrenbring)坦承道。
随着这场火灾引发的问题、元器件短缺、市场策略和设计失误叠加发酵,爱立信在2001年初宣布计划退出手机制造市场,表示将把所有手机制造业务外包给Flextronics International 。
爱立信表示,元器件短缺、产品组合错误和营销问题导致其移动电话部门在2000年亏损162亿瑞典克朗(约16.8亿美元)。整体来看,公司报告营业亏损15亿克朗,公司还将额外计提80亿克朗的重组费用,用于进一步重整手机业务。此消息一出,爱立信股价暴跌13.5%,并波及全球其他高科技股票。
2000年7月,当爱立信首次公开披露火灾造成的损失时,其股价在数小时内就暴跌14%。而随着全球电信股表现持续疲弱,爱立信股价继续下跌,现已较火灾前下跌约50%。爱立信也彻底改革了零部件采购方式,力图确保关键元器件不再依赖单一供应商。“我们绝不会再让自己暴露在那样的风险中,”负责消费者产品部门、主管手机业务的简·瓦雷比(Jan Wareby)表示。
而在诺基亚,最大的代价只是让危机团队心力交瘁。尽管发生火灾,但诺基亚生产计划未受影响。尽管市场近期担忧手机需求可能下降,导致股价下跌,但截至2001年初1月收盘,诺基亚股价为40.25欧元(约37.21美元),仅比火灾前下跌约18%。
诺基亚成功利用爱立信的困境巩固了其作为欧洲主导科技企业的地位,并提升了其在全球手机市场的份额。2001年初的诺基亚市场份额约为30%,高于一年前的27%,这是其主要竞争对手摩托罗拉的两倍以上,而诺基亚大部分增长正是来自爱立信,后者的市场份额已从去年的约12%降至9%。
一场关于芯片的火灾,让欧洲两大手机巨头彻底决出胜负,爱立信自此沉沦,后续卖身给了日本索尼,而诺基亚则彻底奠定了全球手机霸主的地位,直到大洋彼岸的苹果崛起。
宝贵教训
飞利浦火灾所揭示的问题,不仅是自然灾害等外部风险的破坏性,更在于企业本身对风险管理的松懈——即内部风险。运营管理专家Vinod Singhal所指出,大多数供应链中断其实源于内部决策,例如依赖单一供应商、缺乏冗余库存或忽视上游风险信号。
在飞利浦火灾中,诺基亚展现了应对危机的范式:第一时间派出工程师团队前往工厂,并迅速启动多源采购策略。而爱立信则缺乏预警机制和备选方案,数周后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最终导致其市场份额被诺基亚迅速吞噬,间接促成其手机业务的衰落。
但飞利浦事件并非局限在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之上,它也成为了“精益生产”概念失衡的警钟。亚特兰大物流咨询公司Colography总裁谢尔克指出,很多企业在压缩库存、追求极致效率的同时,已将自身推向崩溃的边缘。“每年都会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如台风、港口罢工或新冠疫情,正在不断挑战这种过度精简的模式。
简而言之,当精益变成“瘦骨嶙峋”,灵活性和冗余就不复存在。尤其在芯片行业中,洁净室设备昂贵、验证周期冗长,产能切换和新建工厂往往需时数月甚至数年,这使得供应链中的任何断点都极易引发蝴蝶效应。
2000年后,全球化加剧了供应链的复杂性。一方面,企业所销售的商品种类暴增;另一方面,核心业务日益外包,使得对底层风险缺乏感知。例如,2003年的SARS疫情对全球制造业构成严重冲击,造成约600亿美元损失。而2005年英国邦斯菲尔德石油储存设施爆炸,也间接影响了多个行业的物流体系。
即使不是灾难本身,政治争议、监管摩擦甚至IT系统失灵,也可能造成严重的中断。正如辛加尔教授研究所示,一次重大供应链事故,可能导致相关企业股价平均下跌8%,远高于新产品推迟或财报不及预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随着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加剧,供应链表现的愈发复杂,尤其是前几年全球性的“芯片荒”,让更多企业尤其是汽车企业警醒起来,开始愈发重视自身的芯片供应链,当行业激烈竞争之际,供应链上的优势,很容易就能转换为产品和市场方面的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如此多样且交织的风险,日本丰田的应对策略颇具代表性。其强调“信息透明+多级沟通”,定期召开风险会议,鼓励供应商在问题初期就主动沟通,共同应对。例如在柯林斯艾克曼破产事件中,丰田提前部署替代供应商,保障了欧洲工厂的持续运营。
但丰田体系的可复制性有限。随着供应商链条越拉越长,二级、三级、四级供应商隐藏的问题更难掌控。因此,真正的供应链安全,需要从整个生态的“协同”中寻找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靠主导企业单方面“监控”。
飞利浦事件之后,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新思考全球化布局。一些公司开始采用“大陆战略”,即在不同大洲设置多个核心产能节点,以提升地理冗余能力。虽然成本更高,但却更具弹性与恢复力。思科、戴尔等科技巨头都在推动这一变革。
《生产线的终结》作者巴里·林恩则提出更激进的设想——将供应链视为关键基础设施加以监管。他担心,由于过度追求效率,全球化反而削弱了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冲击能力。
飞利浦火灾并非孤例,近年来台积电、三星、SK海力士等芯片巨头的工厂都曾因停电、疫情或环境因素停产,导致全球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在追求效率与利润的同时,企业更应思考:你是否为下一个不可预见的危机,预留了足够的应变空间?
如果说飞利浦的那场火灾烧毁的是几台设备,那么它真正点燃的,是整个芯片行业对供应链韧性、风险感知与战略柔性的深刻反思。而这一课,至今仍未过时。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专注半导体领域更多原创内容
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向与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020期内容,欢迎关注。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公众号ID:icbank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