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09:31:54
(原标题:IBM发布新一代Power芯片)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内容编译自theregister。
你可能忘了,IBM 在硅片领域仍在开拓自己的道路。就速度和进给而言,蓝色巨人最新的 Power 芯片核心速度比 Power9 芯片快 55%。
Power11 的统计数据听起来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请记住,Power9 于 2017 年首次亮相。您可能还记得,那是为能源部的 Summit 和 Sierra 超级计算机提供动力的 CPU 一代。
然而,这些芯片并非一定针对超级计算机,这反映在整个产品线的核心数量上。虽然 AMD 和英特尔正在将核心数量推高至 192 个或更多,但 IBM 的 Power11 最高每个插槽拥有 30 个核心。据我们了解,这是通过使用两个共享封装的 15 核芯片实现的,就像 Power10 的情况一样。
话虽如此,如果你在这些系统上运行,你可能会误以为它拥有更多内核htop。这是因为与之前的 Power 处理器类似,每个芯片都支持最多 8 路并发多线程。这意味着 30 核处理器最多可以拥有 240 个线程。而英特尔和 AMD 的芯片每个内核最多只能提供两个线程。
虽然 Power11 的每个插槽似乎没有比 Power10 提供更多的内核,但蓝色巨人表示,这些内核的效率要高得多。在新芯片中,IBM 引入了资源组的概念,这是一项固件功能,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率并提高性能,而不会增加能耗。这些芯片还具有节能模式,可以通过牺牲少量性能来换取 28% 的效率提升。
综合起来,IBM 的 Power11 声称其每瓦性能是同类 x86 系统的两倍。
除了新一代 Power 产品线的更高能效外,IBM 还持续强调 Power 产品线的高弹性。如果 IBM 的说法属实,其最新 Power 系统将实现 99.9999% 的正常运行时间,并且系统维护期间无需停机。
这种弹性部分是通过硅片的架构决策实现的。例如,虽然 Power11 系统可能配备 16 核芯片,但并非所有核心都对用户开放。以 IBM 的 E1180 节点为例,每个插槽一个核心,作为备用,以防某个活动核心发生故障。
对于更常见的操作,该系统设计为在运行过程中进行维护或升级。系统配备热插拔风扇、电源和 I/O 组件,可在运行过程中进行更换。
然,现在是2025年,谈论新芯片时必然会涉及到AI,IBM似乎也一样。虽然细节尚不清楚,但该公司的Power11处理器配备了片上AI加速器,能够运行大型和小型语言模型。我们曾向IBM询问有关这些集成加速器的更多细节,但如果非要猜测的话,它们可能与其大型机产品中使用的z17 CPU内置的加速器类似。
IBM 还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提供搭载其 Spyre AI 推理加速器的系统。这款 75 瓦的附加卡于去年发布,拥有 128GB LPDDR5 内存,带宽高达 200GB/s,并拥有我们推测的 300 TOPS FP16 性能。这使得它的功率和性能与 Nvidia 的 L4 相当,但内存容量却是后者的 5 倍多。
IBM Power11 将在发布时提供至少 6 个 SKU。以下是每个 SKU 的简要介绍:
堆栈顶端是 IBM 的 E1180,用“堆栈”来形容这类系统再合适不过了。该机器可以采用单节点或四节点集群配置。
每个节点配备四个 Power11 插槽,每个插槽分别配备 10、12 或 16 个核心,每个系统最多可支持 64 个核心和 512 个线程。不过,据我们了解,其中四个核心将用于备份。所有计算节点都连接着 64 个 DDIMM 插槽,满载时最高可达 16TB 的 DDR5 容量。
再往下是 IBM 的 E1150。表面上看,该系统与其更大的兄弟产品有很多共同之处。E1180 和 E1150 均配备 64 个 DDIMM 内存插槽(支持 16TB DDR5)和四个 Power11 插槽。主要区别在于这些插槽的配置方式。E1150 并非每个插槽最多 16 个核心,而是可以配备 16、24 或 30 个核心模块,每个系统最多 120 个核心。
除了四插槽系统外,Power11 还提供四种双插槽配置。S1124 是一款 4U 机架系统,最高可配备 8TB 内存、32 至 60 个 Power11 核心,并配备 24 个 U.2 驱动器托架。
同时,较小的 2U S1122 起始配备 8 个核心,但最多可配置 60 个。这些核心由高达 4TB 的内存和 24 个 U.2 驱动器提供支持——尽管我们只计算系统正面的 16 个。
IBM 似乎还将推出其双插槽系统 L1122 和 L1124 的低成本版本。这些系统将仅限于运行 Linux,如果你不打算使用 IBM 特有的 Unix 系统 AIX,那么这并不一定是什么大问题。
基于 Power11 的系统将于 7 月 25 日起在本地和 IBM Cloud 中推出。
IBM Power11 发布,最高支持 2048 个线程和 DDIMM
BM 推出了新一代 POWER 服务器,即 Power11 系列。该公司没有在不同细分市场推出多款产品,而是展示了从低成本单 CPU 服务器到 16 路 2048 线程全机架服务器的全系列产品。
上周,我参加了 Power11 发布会前的简短电话会议,当时并没有太多关注硬件。不过,这事儿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当然会有所改进。IBM 专注于提供一个更新、更现代化的平台,而不是像我们在 2020 年报道的那样,当时的IBM POWER10是为 2021-2022 年的服务器设计的。这很有意思,因为我们甚至还有早期的“蓝门工作室”版本。这不仅涵盖硬件层面,还涵盖了围绕这些硬件平台的所有企业软件和服务。
Power11的目标是为企业提供一个比上一代速度更快的可靠、安全平台。
这一代的一大举措是专注于人工智能。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可能是 IBM Watson X 的 i 版代码助手。在 x86 和 Arm 主导的世界中(或者可能是 CUDA?),一个挑战是让人们为其他架构编程。人工智能编程助手能够开拓传统架构之外的架构,尤其是在这些编程助手快速升级的当下。
这其中也包括 IBM 的定制加速器。去年,我们在 Hot Chips 大会上参观了IBM Spyre AI 加速器,并在IBM z17 发布会上亲眼见证了这些加速器。现在,IBM 可以将对这些加速器的投资,从 IBM Z 大型机扩展到其 POWER 服务器。
IBM 还提供 IBM PowerVS 混合云服务,企业可以同时拥有本地和云服务器。对于 x86 和 Arm,有很多云平台可以运行现代服务器。对于 IBM POWER,如果没有 PowerVS,混合云的部署将不那么简单。
在问答幻灯片里,有一些关于硬件的内容。我根据那个侧边栏制作了自己的幻灯片。IBM 正在推出新一代产品,从入门级 2U 系统到机架式系统。
从 IBM Power E1180 开始,我们每个系统有四个插槽,四个插槽连接在一起,最多可组成 16 个插槽的系统。四个这样的系统节点,每个节点配备四个 CPU,每个 CPU 有 16 个核心,每个核心有 8 个线程,这样在扩展系统中,我们就有 256 个核心和 2048 个线程。
这些 IBM Power11 系统的一个亮点在于其内存。它们使用的是 DDIMM,而不是标准的 DDR5 内存模块。我们之前提到过,OpenCAPI 内存是标准服务器中 CXL 内存的前身,但这也是 IBM 能够在这些系统中获得所需密度的一种方式。
下一个系统是 IBM Power E1150。这是一款四插槽服务器,最多可容纳 64 个 OMI 内存通道,用于 64 个 DDIMM。
在较小的一侧,有 4U IBM Power S1124。这是一款双插槽服务器,专为在较小规模下运行可靠性而设计。
为了让您了解这些系统内置的可靠性,IBM 提供了一项名为“备用核心”的功能。如果某个核心出现问题,那么现有但未激活的、功能齐全的空闲核心可以切换至激活状态,并接入系统。
还有一款较小的边缘服务器 IBM Power S1122,它只有 2U,但减少了一些功能,例如内存容量只有 S1124 的一半。
很多年前,当 IBM Power9 开始销售横向扩展系统时,我们就考虑过在 IBM Power9 上托管 STH。这是我们购买的用于托管 STH 的 IBM LC921 服务器之一的 CPU 插槽。
也许有一天我们需要拆开其中一个系统,带你看看里面的东西。有趣的是,LC921 和 LC922 实际上是 Supermicro 在 Power9 一代制造的。
IBM 在发布公告前的一次电话会议上告诉我们,尽管他们仍在吸引新客户,但主要重点是向现有客户群销售产品。目前仍有大量客户在运行 IBM POWER。不仅要为这些客户提供硬件,让他们能够在新系统中获得更高性能和更强大的功能,还要提供相关的软件和服务,这将继续推动这项业务的蓬勃发展。
当然,如果您想了解其他一些很酷的 IBM 工程,包括用于开发许多高端定制硅片的 IBM Fishkill 工厂,欢迎查看我们今年早些时候制作的作品,例如 IBM z17 大型机通过 Telum II 和 Spyre 带来 AI以及全新 IBM z17 Telum II 处理器模块切开硅片。
https://www.theregister.com/2025/07/08/ibm_claims_x86_beating_efficiency/
https://www.servethehome.com/ibm-power11-launched-with-up-to-2048-threads-and-ddimm-support/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089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AI蓝媒汇
2025-07-09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