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告别2.5%时代,保险产品迎“降息”!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25 21:40:00

(原标题:告别2.5%时代,保险产品迎“降息”!)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姜鑫

“8月31日,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要进入1时代了!一个月的窗口期,有(购买保险)需求的不容错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关于预定利率研究值的消息一出,保险经纪人林先生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早已编辑好的传播文案。

7月25日,保险业协会官网发布消息称,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了2025年二季度例会,与会保险业专家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新的研究值较前值(2.13%)下调了14个基点。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高于预定利率研究值25个基点及以上,就需要下调预定利率。目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5%,已经达到下调预定利率条件。

此前,一家中小险企的总精算师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预定利率下调是板上钉钉的事,大家关注的是下调的幅度——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

几家头部险企已经给出了答案。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人寿”)、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太保寿险”)等公司发布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水平的公告,将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进行下调。

同时,多家险企表示,2025年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预定利率最高值的保险产品投保申请。

头部险企带头调整

7月25日,中国人寿发布了预定利率信息调整公告:根据公司经营发展和资产负债管理等情况、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公司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

与此同时,平安人寿、太保寿险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印发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若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个季度较“预定利率研究值”高出25个基点及以上,险企须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两个月内完成新老切换;预定利率最高值以0.25%为最小变动单位。与此同时,分红险、万能险的“预定利率最高值”须按对应差值同步调整。

目前,普通型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5%,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为2.0%,万能险的预定利率上限为1.5%。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预定利率研究值”已出现“两连降”:2024年四季度为2.34%,2025年一季度为2.13%,2025年二季度下调至1.99%。这意味着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2.5%的时代即将落幕。

根据几家大型险企的公告,此次调整后,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将下调至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对比前值各分别下降了50、25和50个基点。

在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看来,监管部门之前已明确建立与市场利率挂钩的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这促使保险行业更加及时、主动地顺应利率变化,避免“倒挂”,防范利差损风险。

朱俊生表示,当前我国中长期市场利率延续下行趋势。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维持在3.5%,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1.7%附近,而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更是低至1.3%。这对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提出了挑战,倒逼行业降低产品预期回报。此外,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保险合同(IFRS17)和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等新规落地,责任准备金评估更依赖贴现率假设,产品定价透明度和财务真实性显著提升。这使得“虚高”预定利率在财务报表中的影响更加直接,促使保险公司向精算审慎回归。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二季度末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进一步下降,将触发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当前的2.5%下调到2.25%。此次预定利率下调,有些公司则会选择顺势而为,主动调低预定利率,并配合相应的销售策略,这对保险行业来说也是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预防利差损风险的举措。这种做法,短期内有可能降低保险产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加大公司的销售难度,但同时也保护了保险公司,减少了长期利差损的可能性。

下调结果利好分红险

“相对于普通寿险和万能险,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下调的幅度更小,也有助于分红险的销售。”保险经纪人刘先生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在未来一个月的时间窗口里,他将重点推分红险和重疾险。

在保险精算中,定价利率和预定利率的含义基本一致,是指保险公司在产品定价时,根据公司对未来资金运用收益率的预测而为保单假设的每年收益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预定利率下调意味着保险产品变得更贵,保险公司的负债成本降低。

为了应对低利率带来的挑战,目前保险行业正处于向分红险转型的过程中,几家头部险企关于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的调整也是考虑到一线销售队伍的需求。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不少险企已经在着手准备预定利率下调的产品,此前由于预定利率上限下调幅度不明确,市场上试水的险企并不多。目前也有不少预定利率降至1.5%的分红险产品在市面上销售。

朱俊生表示,从以往经验来看,每轮预定利率下调前夕,市场上就会出现“炒停售”操作——通过渲染收益下滑、产品停售等情绪来刺激短期销售冲量。从当下的环境来看,这轮炒停售的广度和强度预计会明显弱于过去几年。随着消费者趋于理性,产品定价与收益构成更透明,依靠“利率噱头”吸引客户的空间正在收窄。

朱俊生表示,从最新的调整结果来看,多数保险公司产品的实际预定利率本就已在2%左右,利率“抢跑”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因此很难再出现某几家险企“突围式热卖”的情况。而在保险公司端,转型压力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短期冲量动机,在向长期价值转型的关键期,保险公司应该更关注“质”的提升与队伍留存。

周瑾表示,今年以来,人身险公司销售整体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是因为行业为了应对利率下行而主动调整产品策略,降低产品的预定利率水平,加大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占比,因此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销售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在预定利率下调之前的炒停售,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市场需求,加剧了今年一季度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的局面。这次部分保险公司主动下调产品预定利率,也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积极主动做法,估计也会引起其他保险公司跟进。


经济观察报

2025-07-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