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03 07:53:49
(原标题:深度了解自己|羞耻感,自我接纳的最大障碍)
很多人容易把羞耻和内疚弄混,其实它们大不相同。内疚说的是“我做错了一件事”,而羞耻感更伤人,它指向“我这个人就是错的”。这颗种子往往埋在童年,在社会期待的风吹雨打下慢慢长大,遇到创伤时还会疯长,最后藏在潜意识里,悄悄影响着我们每天的行为。
生活里,羞耻感的影子随处可见。
讨好型的人总怕被否定,小心翼翼迎合别人,像在人际舞台上不停调整舞步的舞者,只为博得观众的掌声,却忘了自己原本的节奏和全身心投入舞蹈的乐趣。
回避亲密关系的人,怕真实的自己被看见,就像在危险的环境紧紧裹住自己心理的铠甲,把温暖和亲近都挡在门外。
还有那些总攻击自己的人,心里像住着个严苛的审判官,不停地贬低自己,用言语在心上划下一道又一道划痕。
羞耻感和完美主义更是容易纠缠在一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必须完美,不然就不配被爱”的想法像紧箍咒一样,逼着人拼命追求完美,好躲开羞耻的坑。可现实总有落差,“我做不到完美,所以我是个失败者”的念头又会冒出来,失败的经历让羞耻感更重,把人沉陷在自我否定的泥沼里。而“别人看到真实的我会失望”的恐惧,像个沉重的枷锁,让人藏起真实的自己,在孤独里越走越远。
打破这个循环不容易,但并非没可能。
首先要认出那些“羞耻触发器”:可能是被批评时心里说不出的屈辱,可能是犯错时内心深处的自我谴责,也可能是暴露弱点时突然垮掉的脸。看清这些触发点,就像在迷雾里点亮一盏灯,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接着,要敢挑战“非黑即白”的思维,打破“必须100%成功,否则就是彻底失败”的想法,学会在生活的灰色地带寻找平衡,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最重要也最难的,是练习自我慈悲。
当你犯错或感到痛苦时,注意内心的声音, 是严厉的(“我真蠢”“我不配”)?还是温和的(“这很难受,但我理解自己”)?写下自我批判的话,如“我太没用了”。改写为友善的回应,如“犯错是人之常情,我可以从中学习”。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想象朋友遇到同样困境时,你会怎么安慰TA?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把手放在胸口,轻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我在这里陪着你。”
痛苦时容易觉得“只有我这么糟糕”,但事实上,所有人都会经历失败、羞耻、焦虑。 对自己说:“我不是唯一经历这个的人,这是人类体验的一部分。”
书写是个很有用的自我疗愈工具,自由书写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羞耻感的大门,把它从模糊的影子变成具体的存在:“羞耻清单”练习,让我们把藏在心底的唤起羞耻感的事情写下来,并追溯羞耻感的源头:是社会的刻板标准?家庭的严格要求?还是过去的伤痛?重新看这些自我批判,会发现它们不是铁打的事实,大部分时候只是被别人的声音带偏的误解。“未寄出的信”练习,可以给我们一个安全的空间,向曾经让我们羞耻的人或事,说出心里的愤怒、悲伤和委屈,然后再用支持的语气给自己写封回信,给过去的伤痛一份迟到的安慰。“羞耻转化”练习,则能把那些让人沮丧的羞耻经历,变成成长的养分,让它们成为生命里发光的珍珠。如果伤害了他人,去真诚道歉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如果是能力不足导致的羞耻,就针对性去制定学习计划。向信任的人倾诉,减少羞耻的孤立感。
从羞耻走到自我接纳,是段漫长又艰难的路,但每一步都很重要。
先承认羞耻感的存在,不逃避、不否认,正视它就像勇敢面对心里的“恶魔”。然后学会区分“事实”和“感受”:“我演讲搞砸了”是事实,“我是个废物”只是感受,别让感受遮住了事实。同时,找能接纳你脆弱的人建立支持关系,他们是这条路上的同行者,理解和支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另外,试试暴露疗法,慢慢做些让自己“羞耻”但没坏处的事,比如素颜出门、承认自己不懂,每一次尝试都是向自我接纳迈进一步。
其实,我们不用彻底消除羞耻感,它本就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是生命经历的见证。我们要做的,是不让它主宰我们,不让它左右人生。当学会和羞耻共处,坦然面对它的存在时,就会发现,心里的自由之树正在悄悄伸展枝桠,我们比想象中更有力量,更有勇气去拥抱这个复杂又美好的世界。(韩明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经济观察报
2025-08-03
经济观察报
2025-08-03
经济观察报
2025-08-03
经济观察报
2025-08-03
经济观察报
2025-08-03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