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8-04 10:20:24
(原标题:Robotaxi产业爆发来到临界点,如祺出行股价大涨只是“前菜”?)
资本市场总是对市场上出现的新增长引擎抱有浓厚兴趣。随着Robotaxi开启大规模商业化,美股Robotaxi板块开始了暴涨模式,今年4月至今已上涨超过60%。而最近,市场的目光落在了港股的如祺出行(09680.HK)的头上。
作为港股Robotaxi产业的代表玩家,如祺出行(09680.HK)股价已经实现连续4个交易日强势上涨。截至8月4日港股开盘,如祺出行股价仍延续上涨,一度冲高至13港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如祺出行在7月23日公布的“Robotaxi+”战略掀起了不小的讨论。
Robotaxi被视为出行领域的终极形态之一,当下正在迎来商业化拐点。如祺出行以建设者而非仅是参与者的姿态,通过投入基建的新逻辑,给这一万亿级市场的竞争格局注入了不少新的思考。
至少对当下的市场来说,它们对如祺出行的策略表达了高度认可。我们想知道,这种认可发源于什么?又会如何改变未来?
如祺出行与Robotaxi的“互相成就”
8月1日,如祺出行(09680.HK)盘中拉涨11.52%,这已是它连续第四个交易日录得上涨。
并且,自发布“Robotaxi+”战略以来,如祺出行股价及市值已累计上涨超25%。资本市场对如祺出行这种青睐,本质上是认可了Robotaxi作为未来出行领域的增长引擎。这一点与Uber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今年上半年,Uber股价上涨近60%,成为标普500表现第七出色的公司,核心原因正是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预期带来的估值提升。
不同之处在于,如祺出行发布的Robotaxi路线,要更“彻底”一些。
一方面,两家公司确实都正在迅速拓展Robotaxi领域的合作伙伴,通过发挥出行公司在运营方面的优势,逐步做强为Robotaxi规模化提供服务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只看Robotaxi战略的细节,如祺出行的布局已超越了“运力规模拓展”:
如祺出行的“Robotaxi+”有三大核心要点:首先,未来5年将Robotaxi运营覆盖至100个核心城市,展现出宏大的战略布局;其次,推动10亿级投资计划,建设行业首个聚焦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运营基础设施网络;最后,构建覆盖100个核心城市的Robotaxi三级运维网络,形成可支撑每年10万辆Robotaxi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我们知道,全球Robotaxi产业从大的方向来看,其实仅存在两大路线:特斯拉等车企主导的“车企派”,从车辆本身和技术出发,运营Robotaxi;以Uber和如祺出行为代表的“平台派”,主要靠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合纵连横推动Robotaxi商业化。
然而特斯拉股价表现不佳、Uber股价的上坡路,乃至当下如祺出行被市场看好,其实都说明,市场早已意识到平台们掌握的用户资源和运营能力,才是当下Robotaxi落地更有价值的支撑。
从这个视角出发,如祺出行的“Robotaxi+”战略正在优势上继续做加法:新的战略高度满足了规模化落地、运营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
前通用汽车高管Mark Reuss认为,“自动驾驶的瓶颈从来不是技术,而是运营。”数据显示,Uber的算法能将空驶率控制在12%以下,而传统出租车行业高达40%。Uber的全球出行调度和运营经验是自动驾驶公司推进Robotaxi发展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那么,正在做加法的如祺出行,是否能在运营经验的基础上,在具备和Uber类似优势的基础上,在中国市场取得更好的落地成绩?答案是肯定的。
Uber珠玉在前,未来不容小觑
中美两国作为Robotaxi发展的前沿国家,双方的商业化落地路径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Uber的成功主要依靠上下游联动、多维度合作,聚焦轻资产平台化的未来。简单来说,借“他山之石”来“攻玉”。
近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中国自动驾驶企业也纷纷与Uber达成合作,共同践行Robotaxi的未来。比如萝卜快跑就在7月15日官宣计划接入Uber全球网络,文远知行则获得了Uber的投资,回报则是双方计划在合作中将Robotaxi服务覆盖全球15座新增城市。
而如祺出行作为可以类比的Robotaxi玩家,则具备三大核心优势——既有和Uber类似的地方,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差异化特色。
首先,网约车与Robotaxi双轮驱动的商业模式,既能提供稳定现金流,又能获取长期成长红利。如祺出行去年的营收达到24.63亿元,注册用户数量同比大增45%,扩张潜力逐步显现。这种模式类似于Uber,高盛分析师们认为,和特斯拉那种孤军奋战的路线相比,网约车平台化的拓展思路更利于捕捉Robotaxi的成长机会。
其次则是产业链生态布局的影响。如祺出行本身就拥有广汽、腾讯等重量级股东支持,以及与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技术公司的深度合作。在国内,这等同于它同时在技术获取、车辆供应、运营效率等方面掌握了独特优势。
而最关键的则是如祺出行的新战略,这一点和Uber的路线存在明显差异——按照前文提及的战略细则,如祺出行在某种程度上试图建设类似“行业水电煤”的基础设施。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建设是为了更精准地服务于Robotaxi车队。因为网约车平台原本的服务对象是“人+车”,而Robotaxi平台的成本重心会转移到车。如何更高效低成本地解决Robotaxi车队的问题,关系到未来的盈利模型能不能更优秀。
另一方面,Uber借合作伙伴之手投入的资源主要还是聚焦自己,但如祺出行不仅仅是在运营服务中加入Robotaxi业务,而是正在转型为运营整个Robotaxi生态的平台型企业,它的基建网络是计划向所有符合监管的L4级自动驾驶车辆开放的——甚至包括竞争对手的车辆。此时,再看Uber只开放软件平台的做法,更能感受到如祺出行把自己彻底升级为Robotaxi未来平台的决心。
Robotaxi平台有重要投资前景
从投资角度看,市场认可如祺出行的战略,认可的恰恰是这种商业模式升级的逻辑。很少有人注意到,如祺出行自诞生开始,就建立在一个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之上,从时间来说甚至早于Uber。靠内部产业磨合加上对外落地经验,它的实际落地效率有可能还要优于Uber主要依靠对外合作的落地方式。
从商业化角度看,大规模商业化运营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Robotaxi跑通盈利模式的关键。而如祺出行通过前置资产布局去满足Robotaxi未来运营需求,实际上是将补能、维保等潜在问题直接解决在运营流程的头部,这将大幅减少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麻烦,降低日常运营成本。
这是典型的“前置投入”思路,在科技产业中屡见不鲜。它当然会影响市场早期对企业的估值,但就像私募大佬Bill Ackler在致投资者的信中评价超前投入的Uber:“现在买Uber,就像2015年抄底亚马逊。当年没人相信电商能盈利,但现在呢?”
而且,这方面的布局聚焦的是Robotaxi在城市运营中的问题,叠加如祺出行丰富的运营经验,未来与各地合作推广Robotaxi的过程无疑将更加顺畅。
截至2025年6月底,如祺出行平台运营的Robotaxi运力已超300辆,服务覆盖广州南沙、深圳宝安、南山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运营站点超4,000个,自有车队安全运营超400万公里。以广州南沙为例,2025年上半年Robotaxi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80%,充分展示了其Robotaxi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
同时,如祺出行在今年6月刚刚再次取得全国网约车平台运营合规率第一的成绩,它也是历来获月度订单合规率第一次数最多的出行平台。这样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加上能解决实际问题的Robotaxi基建,会大幅提升地方和用户的信任度。
从长期视角评估,如祺出行这套布局对应的是专业化、标准化和可开放应用的Robotaxi体系。
高盛2025年5月的研究报告预测,中国Robotaxi市场将经历爆发式增长,至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70亿美元,相比2025年增长近700倍,超过25%的共享出行运力将由Robotaxi贡献。要解决新模式快速增长带来的运营摩擦问题,以及未来大比例Robotaxi运力的日常运营问题,都需要这样一套体系。
市场看到了问题,也看了如祺出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们最终认可了这套方案的价值,也认可了如祺出行的前景。未来,从增量收入到盈利模型的改善,如祺出行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它在为Robotaxi产业发展出力的同时,也自然改变了自身的站位。在Robotaxi商业化的关键窗口期,如祺出行的前瞻性和务实心理正帮助它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壁垒。当下,或许是理解并把握这一长期成长机会的良好时机。
$如祺出行(HK|09680)$$优步(NYSE|UBER)$$特斯拉(NASDAQ|TSLA)$
来源:港股研究社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04
国际金融报
2025-08-04
格隆汇
2025-08-04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04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04
格隆汇
2025-08-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