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0 15:21:17
(原标题:左手双抗右手ADC:药明生物与药明合联角逐CXO增长新周期)
连日来,CXO(医药外包)领域传来积极信号。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服务公司药明生物(2269.HK)及其分拆的生物偶联药物CRDMO公司药明合联(2268.HK)接连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双双交出增长答卷。
财报数据显示,药明生物在报告期内实现收益99.5亿元,同比增长16.1%;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毛利同比增长27.0%至42.5亿元,IFRS毛利率为42.7%;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更是同比大幅增长50.5%至42.2亿元,EBITDA利润率攀升至42.4%。
药明合联同样表现抢眼。同期实现收入27.01亿元,同比增长62.6%;毛利同比增长82.2%至9.75亿元,毛利率达36.1%,较2024年上半年提升4.0个百分点;经调整净利润(不含利息收入和支出)同比增长69.6%至7.33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不含利息收入和支出)提高至27.1%,较2024年上半年提升1.2个百分点。
基于充足的在手订单与产能释放节奏,药明合联在8月19日举行的业绩电话会上进一步明确,将2025年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预期从35%上调至45%以上。这一调整不仅彰显了企业对自身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折射出细分赛道的强劲增长潜力。
纵观整个CXO行业,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需求端复苏、供给端出清、外部环境边际改善等多重因素叠加下,CXO板块‘最坏时刻已过’,行业进入拐点向上阶段。在 CXO 各细分领域中,前沿技术平台及创新药物的研发已成为推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偶联药物相关服务表现尤为突出,而药明合联的超预期表现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缩影。”
业绩稳增,在手订单充足
据半年报信息,药明生物上半年收益的稳步增长,得益于四大因素的协同发力。一是凭借领先的技术平台、行业最佳的项目交付时间和出色的项目执行记录,成功执行“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二是不断扩大为生物制药行业提供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物药发现,临床前开发,临床和商业化生产,快速发展的技术平台,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多特异性抗体;三是先进技术平台推动研究服务收益显著增长;四是现有产能和新增产能利用率提升,包括欧洲基地产能爬坡。
从具体业务板块来看,在研究业务中,药明生物持续推进包括双抗/多抗T细胞衔接子(TCEs)、ADC在内的研究项目。其中,近期为GSK(葛兰素史克)开发的一款分子进入临床阶段,成为药明生物赋能的第四个进入临床阶段的TCE项目。截至目前,药明生物已赋能超50个分子项目,并有权益收取未来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和销售提成。
开发业务同样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药明生物新增了86个综合开发项目。新签项目中,双抗、多抗、ADC占比超过70%。同时,受益于研发服务项目向开发阶段的发展和转化,报告期内药明生物的临床前收益同比增加35.2%。
生产业务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药明生物支持了67个临床III期项目和24个商业化生产项目,并计划在2025年完成25个PPQ。报告期内,临床III期和商业化生产收益同比增加24.9%,充分体现早期项目进入成熟阶段,以及现有商业化项目的持续爬坡。
订单储备的充足性也为后续增长提供强韧支撑。截至上半年年末,药明生物尚有203.4亿美元的未完成订单,其中未完成服务订单和未完成潜在里程碑付款订单分别为113.5亿美元和90亿美元。3年内未完成订单从2024年12月的36.5亿美元,增长至42.1亿美元。
药明合联业绩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其“赋能、跟随并赢得分子”战略的深化执行。截至报告期末,其iCMC(综合CMC)项目总数累计增至225个,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签iCMC项目37个,创历史新高;同时,成功获得11个PPQ(工艺验证)项目及1个商业化项目,项目管线向后期阶段稳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合联来自海外的收入占比达82%,全球化布局成效显著。公司管理层在电话会中透露,海外市场收入加速源于客户管线向后期阶段推进,而中国创新药“出海”趋势亦将贡献增量。
据介绍,此次药明合联上调全年业绩指引,背后是多重积极因素的叠加。从行业层面看,ADC等生物偶联药物市场延续爆发式增长态势,全球制药巨头与创新药企对一体化CRDMO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行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从公司层面看,订单储备充足,未完成订单总额达13.29亿美元,同比增长57.9%,为业绩兑现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项目进展与产能释放的双重利好进一步强化增长预期。药明合联今年预计将有2-3个客户项目递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后期项目转化加速;产能方面,无锡基地DP3制剂车间已完成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放行,新加坡基地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商业化生产能力将迎来大幅跃升,为长期增长奠定产能基础。
行业红利持续兑现
梳理药明生物、药明合联的财报可见,双抗/多抗、ADC等不仅是两家公司核心业务特色与优势领域,更是驱动业绩持续上涨的关键增长极。这一业务亮点的背后,是双抗/多抗、ADC等前沿疗法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当红”表现。
在今年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双抗、ADC等类型国产分子表现亮眼,在全球市场展现强劲竞争力,有望成为全球肿瘤治疗的重要革新力量。与此同时,西南证券研报统计,上半年出海交易已超50起,总金额突破480亿美元。其中国产双抗/多抗、被誉为“魔法导弹”的ADC药物等,正成为中国药企出海征途上的新增量引擎。
市场规模的高速扩张进一步印证赛道潜力。根据Frost & Sullivan的统计,预计到2030年,全球双抗在所有治疗领域的市场规模在 2030 年将达到 800 亿美元;同期全球ADC市场规模将达到64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0%,远超同期生物药市场的整体增速。
有药企高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ADC与双抗/多抗是广义抗体药物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预计未来10至15年两个细分赛道各自仍有十倍的整体增长空间,对其中有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仍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ADC领域竞争尤为激烈,速度是关键竞争力。而技术复杂性与外包刚需构成行业护城河。ADC开发需整合抗体制备、毒素合成及精密偶联三大技术模块,生产工艺门槛极高。这促使药企更依赖专业CXO企业,行业外包渗透率已达70%。”该药企高管补充。
这一行业特征在药明合联的业务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2025年1-7月ADC并购交易中,75%的被收购企业为药明合联客户;2025年1-7月,ADC对外授权金额大于10亿美金的交易中,药明合联的客户贡献了超过75%的交易总金额。
事实上,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的爆发只是开始。随着多肽偶联药物(PDC)、放射性偶联药物(RDC)等新型偶联技术崛起,2030年偶联药物CDMO市场将突破百亿美元,形成从ADC到XDC的多元化生态。
不过,CXO 行业的竞争也在同步加剧。前述药企高管也直言,随着CXO行业的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竞争日益激烈。药企在选择CXO服务提供商时,会综合考虑价格、质量、交付时间等因素,导致CXO企业订单获取难度加大,订单执行不及预期的风险增加。在业内看来,CXO的下一轮增长,属于那些能够将技术创新与全球化敏捷布局深度融合的先行者。
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生产需求,药明生物及药明合联也在持续通过全球布局不断提升产能和能力。例如药明生物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基地(MFG11)建设持续推进中,上游配备6个6000升一次性反应器连接至单一下游生产线,实现高产出和高度自动化;药明合联新加坡基地在2025年6月达成机械完工里程碑,并正式进入设备及设施调试和验证阶段,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实现GMP放行。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