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企业级AI陷“落地焦虑”,联想SSG胡贯中:全栈AI是关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2 20:51:18

(原标题:企业级AI陷“落地焦虑”,联想SSG胡贯中:全栈AI是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孔海丽、实习记者吴佳芸 北京报道

从“概念热”到“落地难”,AI在产业场景的应用正在进入深水区。

随着AI技术热潮升温,AI成为各个行业的结构性增长机遇,AI驱动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全球IT服务市场的规模和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

这其中,联想集团最新季度财报显示,主打智能化解决方案与服务的SSG集团(方案服务业务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9.8%至163亿元新高,跑出行业平均的两倍增速,运营利润率也达到22.2%。这是SSG成立四年以来,连续第17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

近期,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SSG首席技术与交付官胡贯中(Art Hu)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SSG这组业绩表现基于背后的业务逻辑,一是一站式“软硬服”端到端协同解决方案,针对全场景需求,而不是单点技术;二是提供更差异化的解决方案,采用更轻量、低成本的交互模式,二者结合,才能将技术投资转化成业绩。

在多数企业仍困于AI落地“叫好不叫座”的当下,联想SSG的实践路径,或许可以给市场一些参考点。多数企业将AI落地等同于“引入大模型”,却忽视了从基础设施到场景适配的全链条能力建设。这种“单点思维”,恰恰是导致AI项目ROI模糊、幻觉率焦虑、落地难规模化的根源。

热闹背后的四个趋势

生成式AI爆发至今,企业级AI市场已从“集体狂欢”进入“冷静深耕”阶段。联想SSG方面认为,企业部署AI有四个趋势。

首先,企业对生成式AI的投入规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不同于早期仅少数头部企业试水的阶段,如今从大型集团到中等规模企业,都在将生成式AI纳入数字化转型的预算。

无论是在内部流程优化中引入AI智能体处理文档、数据分析,还是在客户服务端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交互工具,企业的投入不再局限于“试点项目”,而是开始向“规模化应用”迈进。这种投入的加速,一方面源于技术成熟度的提升,比如大模型的能力迭代让企业看到更多应用可能;另一方面则是市场竞争的倒逼,在同行纷纷布局AI的背景下,不投入则意味着可能失去效率优势与市场先机。

与投入加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对AI项目的评估标准愈发“务实”,AI能否产生实际、可量化的业务成效,正成为评估项目的核心标准。过去,部分企业引入AI更多是“跟风式布局”,满足于“拥有AI技术”的概念性成果,却忽视了投入产出比的核算;如今,从项目立项到落地验收,“ROI”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企业不再满足于“AI提升了工作效率”这类模糊表述,而是要求给出具体的数据支撑,比如订单转化率提升了多少个百分点、库存周转天数缩短了几天、人力成本降低了多少比例。

在部署模式上,企业越来越倾向“本地化+混合部署”的方式推进AI应用,既能保障数据安全,也能提升灵活性与可控性。随着数据安全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企业对核心业务数据保密性的重视,纯云端部署模式的局限性逐渐凸显,将关键数据上传至公有云,可能面临数据泄露、合规风险等问题;而纯本地化部署虽能保障数据安全,却又存在AI模型迭代慢、算力弹性不足的短板。

“本地化+混合部署”的模式则平衡了这两大需求,企业可以将核心数据与关键业务场景的AI模型部署在本地数据中心,确保数据不外出;同时通过云端获取最新的模型迭代服务、弹性算力支持,满足业务高峰期的需求。联想去年推出的混合式人工智能优势集,就是基于这一趋势设计,通过统一的能力架构,让企业可灵活组合本地与云端模块,既规避安全风险,又能快速响应业务变化。

从行业落地维度看,制造业和供应链等重点行业、核心场景,正成为AI加速渗透的“主阵地”。这两类场景的共同特点是“流程复杂、数据密集、效率提升空间大”,与AI的技术特性高度适配。在制造业,AI可应用于生产设备预测性维护,也能用于生产工艺优化。在供应链领域,AI则能解决数据孤岛、供需失衡、风险预警难等痛点。联想SSG的供应链智能体iChain、制造业相关AI解决方案,也是聚焦这些核心场景,瞄准实际的生产效率与供应链韧性提升。

从“技术导向”转向“场景价值”

在胡贯中看来,企业级AI市场的成熟,本质是一场“思维革命”,从追求“技术先进性”转向关注“场景适配性”,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协同。这种转变,正在重塑行业的游戏规则。

“三年前GPT刚上市时,大家特别看重生成式AI模型本身或是某一个技术的能力。但现在,大家更关注这个技术是ToB还是ToC?能带来什么真正的价值?是否可以端到端地整合在一起?而不是追求某一个单点技术带来的突破。”胡贯中表示,这种变化背后,是企业对AI认知的深化,AI不是“炫技工具”,而是“效率引擎”,需要嵌入业务流程的具体环节。

胡贯中透露,联想希望无论基于客户的何种需求,都能帮助他们掌握端到端流程,包括前期考虑具体需求、后期价值验证与推广等。“我们希望尽可能降低门槛,有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囊括企业所需的数据准备流程,包括场景处理、训练、管理等。”

他介绍说,联想混合式人工智能优势集,已经成为联想所有AI解决方案背后的统一能力架构,融合了连线自身的多年实践经验与不同行业客户的真实需求。基于这个框架,各个模块可灵活组合,在满足定制需求的同时,实现快速部署、可扩展、可复制,加速AI从试点到规模化落地。

联想集团副总裁、SSG业务应用服务交付负责人陈敏仪进一步补充:“解决AI精准度和幻觉率问题,绝对不是依靠大模型就能实现的。从模型到工程化,再到体验层和UI层,需要全链路的系统性解决。”她以联想的实践为例,同样是面向门店的AI应用,表面看是前端的智能迎宾与商品讲解,背后实际是研、产、供、销、服全链条的协同。

这种系统思维,在国内外市场的差异中更为明显。胡贯中发现,海外市场对SaaS模式的接受度更高,几乎所有服务与软件厂商都在探索将生成式AI融入SaaS产品,让客户直接通过订阅模式消费AI服务;中国市场的SaaS成熟度虽较低,但生成式AI的出现可能成为“弯道超车”的机会,企业有望跳过传统软件的普及阶段,直接拥抱AI驱动的新型应用形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机交互模式的变革。“在硅谷,已经有人认为,传统的鼠标点击UI交互,可能在未来10到15年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然语言交互。” 胡贯中认为,这种变化不仅会改变应用形态,更会重构企业的业务流程。比如联想正在推进的AgenticAI(智能体)战略,就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让AI自动编排任务、跨系统执行,将员工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高价值决策。

推理市场崛起,智能体成下一个赛场

谈及企业级AI的未来,胡贯中与陈敏仪都认为是“推理市场”与“智能体”。在胡贯中看来,当前AI市场仍以“训练”为主,但训练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商业价值,真正的机会,在于“推理”阶段,即如何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到具体场景,为企业带来可量化的效率提升与成本节约。

“企业和客户真正愿意为之付费的,是推理阶段能带来的价值。训练只是前期投入,而推理才是价值兑现的环节。”胡贯中判断,随着市场逐步理性,推理需求将持续上升,而具备“模型编排”“场景适配”能力的厂商,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智能体(AgenticAI)则被视为企业级AI的下一战略支柱。“多智能体协作、自动化决策流程已经成为行业热议的方向。”胡贯中表示,联想SSG正系统性推进全球AgenticAI平台建设,目标是升级智能体架构,与生态伙伴形成合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追求智能体的“高等级”。“无论是L3级别的任务分解智能体,还是L4级别的多智能体协同,关键在于是否适配场景需求。”胡贯中强调,企业引入智能体的核心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追求技术标签。比如在法务、HR等场景,单一智能体即可满足需求;而在供应链、制造等复杂场景,则需要多智能体协同,实现从预测、决策到执行的全流程自动化。

对于行业普遍关心的“AI落地何时能大规模创造价值”,胡贯中没有给出具体时间预判,他认为,当前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完成“流程重构”。“这不是一个技术导向的问题,而是技术和企业流程如何融合的问题。我们是不是真的可以适应从小环节到端到端的变动?哪些地方要进化?哪些要加?哪些要减?哪些要改造?都还在梳理中。”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