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5 23:06:37
(原标题:“超级口岸”进化:45年,深圳链动全球)
南方财经记者 张晓慧 深圳报道
工作日清晨,一辆香港地铁东铁线徐徐驶进罗湖站,拎着小推车的香港市民蜂拥而出,与背着双肩包前往香港上班的深圳上班族逆向而行。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60年代,载有鲜活食品的“三趟快车”亦是从此处的罗湖桥驶向香港境内,为香港市民带去来自上海、武汉、郑州的物资。
罗湖口岸连同其它几座坐落在深港边境的口岸,就如同大树上的年轮一般,一圈圈镌刻下深圳与香港和国际深度接轨的痕迹:曾经的边陲口岸已成为年客流量破亿人次的“超级枢纽”;供港鲜活产品的“生命线”已然跃升为全球资本、技术、数据呼啸而至的“第一落点”。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的历史坐标回望,深圳口岸数量已从改革开放前的两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一类口岸,实现海陆空全部覆盖;其功能也早已不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门户”,而是成为深圳制度创新、产业跃迁与城市能级提升的“计量器”。
1950年,一块“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的牌子挂在深圳河岸边的一间木板屋上,其不远处仅30多米长的罗湖桥一头连着深圳一头连着香港,是两地交往的必经之路,也从头见证了深圳的成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邓稼先、华罗庚、郭永怀等多位科学家从罗湖桥入境,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打下根基。如今,罗湖桥不再使用,但是罗湖口岸依然是出入境通关流量最大的口岸之一,畅通着香港与内地的往来,今年1—7月,罗湖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3千万人次。
从香港旺角出发,搭乘港铁,仅需一小时即可到达罗湖口岸;不远处的深圳莲塘口岸,有多条公交线路直达香港市内;西部的深圳湾大桥2公里在深圳,3.5公里在香港,2007年建成时是国内公路干线中唯一与香港连接的高速公路大桥;东边的沙头角口岸已经开始动工重建,“日出沙头,月悬海角”的沙头角即将迎来新生。
每天清晨,联通口岸的深圳地铁上总能见到拎着小推车、背着双肩包的香港市民,他们在深圳的消费半径从吃喝购物延伸到旅游,从口腔诊所遍布到医院全诊室。罗湖区人民医院数据显示,今年1-7月,医院每月平均接待4500名左右香港患者,遍布口腔科、骨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
星星点点分布的深圳口岸串珠成链,不仅充当着内地与香港居民的往来桥梁,也畅通了两地贸易往来的通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提到,口岸看上去是一个基础设施,但实际上是两个城市建立起更紧密关系的纽带,如果口岸建设可以让要素的跨境流通更有效率和效益,那么对深港两个城市的发展以及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发展,都有正向的影响。
2024年,深港陆路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超过60万人次;今年8月16日,这一数字飙升至102万人次;深港进出口贸易额更是从1997年的701.7亿元攀升至2024年7014.8亿元,香港稳稳成为深圳第二大外贸伙伴,占到深圳外贸总额的1.5成以上。
拥挤的通关人潮和密集的贸易往来诉说着深港之间密不可分的情谊。未来,按照深圳“强西-优中-补东”的口岸升级战略,不仅老旧口岸将批量焕新,各口岸的分工定位也将进一步明晰,深港两地人财物的流动通道必将更加畅通无阻。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开启深圳填海建港的序章,也炸开了深圳产业与香港联动发展的历史。
对接香港,建设对外开放的生产基地是蛇口工业区最初的使命。在此之上,蛇口之于深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其培育出的敢闯敢干的“蛇口模式”,其后几十年间,深圳与香港不断探索着产业对接、规则互通、要素连接的种种可能性,而这些变化往往最先在口岸周边与深港交界处产生。
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一头连着香港,一头连着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不仅成为深港合作的最前沿,也是深圳对外开放的主阵地。
外贸数据显示,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由2015年的712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379.8亿元,实现7.5倍高增长;累计使用外资381.57亿美元,占深圳市47.1%,占广东自贸试验区67.2%。
15年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践行着与“蛇口模式”一脉相承的“前海模式”。成立10年的前海深港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出一千多家港澳台及国际创业团队,培育孵化出7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专精特新企业;今年以来,前海陆续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跨境支付通业务、深港数据中心、前海医疗跨境数据空间等跨境业务,走在数据、规则等要素跨境流通的最前端。
前海滩涂上林立起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距离其20公里外的河套,则建起“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深港科创平台。
2023年,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让这片3.89平方公里的土地再次站到深港科创合作的聚光灯下。
深港规则和制度联通正在这里“破冰”,香港城市大学陈福荣团队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高时空分辨率透射扫描电镜,开创河套合作区首例科研设备跨境调动先河;香港科学院首个内地分园已经吸引超过60家港资企业及香港科研机构进驻;依托深圳数据交易所,河套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金额达3.34亿元。
目前,前海、河套周围分布着深圳湾、皇岗口岸等深港通关口岸,与此同时,河套口岸、前海口岸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之中。
最先与香港联通、已经坐拥三座口岸的罗湖,同样在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谋划产业相互融通的口岸经济带。
按照北部都会区规划,香港将在覆盖罗湖辖区三个口岸的区域打造口岸商贸及产业区,重点包括商贸、金融、零售等口岸经济,现代物流、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这与罗湖的产业规划不谋而合,2023年,罗湖提出创建“三力三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即是“创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的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产业规划上,罗湖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为“主攻赛道”。
紧邻罗湖口岸的“过境土地”B1地块由深圳河治理截弯取直产生,规划了约30万平方米的“通用型”产业空间,目标打造深港生命健康产业园。南方财经了解到,这块土地目前处于“净地”状态,正在和一些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企业进行接洽,将精准聚焦生命健康前沿领域,打造深港AI跨境应用的首选试验场。
1988年,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来到深圳考察,在罗湖口岸拍下纪念照片,不久后,富士康在深圳成立内地第一个生产基地,成为深圳最早一批的外资企业。
如今,深圳仍然吸引全球资本加仓,2025年上半年,深圳实际使用外资209亿元,新增5581家外资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
口岸不仅成为外资认识与进入深圳的窗口,也是深圳向外走出去的通道。
2024年,深圳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出口2.81万亿元,实现32连冠。在这背后,离不开盐田港、蛇口港等海港口岸、深圳湾公路口岸以及宝安国际机场航空口岸的通道支持,2024年,深圳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达到25097万吨,占总货物吞吐量近8成,居广东省首位。
不仅如此,覆盖海陆空三域的深圳口岸,早已突破作为“通道”的基础设施功能,成为深圳扩容“世界朋友圈”的利器。
深圳东部的盐田港,能够承载上万个标箱的“超级货轮”身影不断,平均每天有4班船从此驶向欧洲,6班船发往美国。今年1-6月,盐田港新增11条航线,覆盖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每周,近百条航线从盐田港通达全球各港口,11天直达澳大利亚,13天抵达美国西海岸。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体集装箱码头之一,每天有超过4万个标准集装箱从盐田港发往全球各地。深圳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盐田港集装箱吞吐量超758万标箱,同比增长12.7%。
视线从海洋转到天空,1993年,深圳机场通过验收,深圳成为全国首个集齐陆海空口岸、立体化开放的城市。到2024年,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每周有超过800班进出境客运航班。
今年以来,深圳已新开或加密了马累、迪拜、万象、柬埔寨、墨西哥城等国际及地区航线。深圳机场的空中航线越织越密,也让深圳在外的“朋友圈”不断扩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深圳机场东南亚航线客流量超150万人次,占到其国际及地区客流量的五成以上,随着深圳暹粒航线的正式开通,深圳机场的航线网络已可通达东南亚8个国家、16座城市、17个航点,每周出港超200班航班,这使得深圳进一步拉近了与其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距离。
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深圳机场多向国际及地区指标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深圳机场口岸进出境人员超384万人次,同比增长26.1%;进出境客运航班超2.3万架次,同比增长24.6%;进出境货运量59.2万吨,同比增长14.9%。
每当夜幕降临,深圳机场起起落落的国际航班不曾停歇,盐田港高高的桥吊也仍在灯火中起舞工作,深圳经济特区成立的四十五间,口岸每一个脚步声、每一次集装箱起落碰撞的声音,都在刷新深圳与世界的距离刻度。
从30多米的罗湖桥到5.5公里的深圳湾跨海大桥,从手写报关单到跨境数据瞬时通关,口岸密布的深圳正在成为全球要素汇聚流通的“超级中枢”。
观点
2025-08-25
智通财经
2025-08-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