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甘肃银行2025上半年营收同比降13.9%,资本充足率指标下滑,不良率仍处高位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7 16:34:55

证券之星 赵子祥

甘肃银行(02139.HK)近日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其总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3.9%至27.17亿元,与此同时,截至6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三项资本指标均降至10.65%,较上年末减少0.51个百分点,风险抵御缓冲空间收窄。

证券之星注意到,尽管甘肃银行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从1.93%微降至1.85%,但该行上半年处置不良资产动作频繁且伴随显著亏损,其中转让1.89亿元债权预计亏损1.18亿元,另一笔超8年逾期的不良贷款转让价不足未偿本息总额一折。

值得一提的是,为缓解资本压力,甘肃银行拟申请不超过3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以转股协议存款形式补充资本,但其实施不确定性及后续业务修复挑战仍受市场关注。

营收大幅缩水,资本充足率下滑

甘肃银行日前披露的2025年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甘肃银行总资产为4274.8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1%;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2419.0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5%;客户存款总额为3344.2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

业绩指标方面,2025年上半年,甘肃银行总营业收入为27.1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3.9%。甘肃银行在公告中指出,市场利率下行,以及作为省属法人金融机构主动降息让利以支持实体经济,导致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这是营收下降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5年6月末,甘肃银行净息差为1.12%,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净利差为0.97%,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

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银行过度依赖净利息收入将使其对市场利率波动的敏感度极高。当市场利率下行时,资产端收益率的下降幅度超过负债端成本的下降幅度,净息差收窄,进而严重影响净利息收入。

证券之星注意到,截至2025年6月末,甘肃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均为10.65%,较上年末减少0.5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其下滑意味着甘肃银行在应对潜在风险时的缓冲垫变薄。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对资本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甘肃银行在资本补充渠道方面相对有限,自身盈利能力的下降又限制了通过留存收益补充资本的能力。

为了缓解资本压力,甘肃银行计划以转股协议存款补充资本。公告显示,该行拟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补充该行资本,申请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后,由甘肃省财政厅或其指定主体以转股协议存款形式补充该行资本。该方案额度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

然而,转股协议存款作为一种补充资本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市场对转股协议存款的接受程度、资金的募集难度等都是未知数。若转股协议存款不能顺利实施,甘肃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可能进一步下降,这将严重制约其业务发展。

不良率高位盘旋,不良资产亏损处置

证券之星注意到,截至6月末,甘肃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5%,虽较上年末的1.93%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不良贷款率的高低直接反映银行资产质量的优劣。尽管上半年不良贷款率有小幅下降,但这可能并非源于资产质量的实质性改善,而是通过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实现的。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甘肃省内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受到影响。特别是一些与当地支柱产业相关的贷款,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违约风险增加。

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甘肃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偏高。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还增加了信用风险。

事实上,2025年年内,甘肃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动作频频,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严重亏损。今年6月底,甘肃银行向甘肃资管转让1.89亿元债权资产,仅获得3666.06万元,预计产生亏损 1.18 亿元。

此外,6月10日,银登网显示甘肃银行拟转让甘肃行者汽车租赁公司的不良贷款。该笔不良贷款交易基准日为2025年3月23日,未偿本息总额合计4551万元,其中未偿本金1650万元,未偿利息高达2901万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达3183天(超过8年),而甘肃银行将转让初始价设置为370万,不到未偿本息总额的一折。

如此大规模的亏损处置,反映出甘肃银行在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处置上存在严重问题。一方面,在贷款发放时,风险评估可能不够严谨,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审核不够严格,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不良资产形成后,处置手段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资产保全和价值提升措施,使得在处置过程中不得不承受巨大的价值损失。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当期利润,还对其资产净值造成了损害。

曾陷“员工贷款入股风波”,公司治理稳定性存隐忧

值得一提的是,甘肃银行上半年的内部问题不止风控管理方面,还曾深陷“员工贷款入股风波”,一度引发广泛关注。

事件源于2014年,甘肃银行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向2692名内部员工定向发行2.7亿股内资股,每股发行价1.45元,募集资金3.92亿元,员工人均出资约14.5万元。这本意是一项长期激励福利。

2018年甘肃银行在港股上市,初期股价一度冲高至3.15港元,但此后便持续走低。随着股价深跌,员工持股计划的问题逐渐暴露。2025年2月中旬,有媒体曝光甘肃银行前员工爆料,称该行上市前要求员工贷款入股,每人投入约10万元,因部分员工资金不足,银行安排他们通过消费贷款等方式筹资购买内部股。

有员工表示,当年多数员工购股是期望分红收益,少数存在被动入股或贷款筹资情况。而且员工持有的内资股未开通港股通,无法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只能在银行内部或股东间协议转让,因需求不足几乎无法变现。

而自2018年首次分红后,该行已连续五年未现金分红,员工持股成了“死钱”。面对投入资金严重亏损且长期无法退出,不少员工通过媒体表达不满,称“10万块如今亏得只剩不到2万”,并请求银行制定退出方案,但一直未得到明确答复。还有持股员工甚至未拿到正式股权证书,加剧了员工的困扰与不满。

据界面新闻报道,接近该行人士称,员工持股计划“初衷”是福利,但因银行业绩下行、股份交易困难等因素,成了员工的“槽点”。截至目前,甘肃银行尚未对此风波发布公开公告或正式回应。

“员工持股风波”不仅影响内部士气,也引发了市场对该行公司治理和稳定性的担忧。对甘肃银行而言,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业绩、优化资产质量、加强合规运营,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可能还将面临更多的考验。(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