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阿里杀入“百镜大战”,生态整合即将改写历史?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7-28 20:21:19

(原标题:阿里杀入“百镜大战”,生态整合即将改写历史?)

2025年,科技巨头集体“戴”上AI已经成为最火的赛道之一。

小米凭借1999元高性价比锚定大众市场,雷鸟创新用户月活激增314%,字节跳动秘密研发MR眼镜“ProjectP”对标Meta旗舰,全球市场随之被彻底点燃。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聚光灯下,阿里也即将发布首款自研AI眼镜,预计将深度融合通义千问大模型能力,接入高德导航、支付宝、淘宝等核心生态服务,而这也承载着阿里从互联网巨头向AI硬件霸主跃迁的野心。

静待阿里按下发布键的那一天,一场围绕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的“百镜大战”,将正式进入巨头肉搏阶段。

百镜大战拉开序幕,巨头混战下的生存游戏

全球智能眼镜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IDC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1280万台,同比增长26%。

其中,中国市场出货量将达275万台,增幅高达107%。据WellsennXR预测,到2035年,全球AI+AR眼镜销量或突破14亿副,市场规模将与智能手机相当。

市场高热度背后,巨头正在集体押注。今年2月中旬,Meta Ray-Ban销量突破200万副。对比行业,Wellsenn XR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销量为 234万台,主要销量贡献均来自于RayBan Meta。

6月,小米发布新款电动汽车SUV YU7的同时,也发布了首款AI眼镜产品,采用高通AR1芯片与恒玄BES2700方案,定价1999元起。

随后7月,字节跳动旗下VR子公司Pico被曝正秘密研发代号“ProjectP”的混合现实(MR)眼镜,直接对标Meta计划2027年推出的Phoenix护目镜。

只是,繁荣表象下,行业挑战也十分明显。一是技术成熟度不足。以小米AI眼镜为例,综合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统计,其退货率或高达40%。用户吐槽也集中在“佩戴夹头”、“拍照响应慢”、“续航不足一天”等问题。

XREAL创始人徐驰也犀利指出,“现在这些AI眼镜的智商,像一个5岁小孩,很多产品甚至无法看清文字,说明核心的视觉能力尚未打磨完善。”

二是供应链瓶颈凸显。Rokid与蓝思科技联合开发的AI+AR眼镜,预售订单达25万台却无法按时交付,京东页面显示“预计Q3开启发货”,比承诺的“6月下旬”大幅推迟。

同样存在交货困难的,还有在2024年年底突击发布会的闪极。闪极A1虽然定价仅999元,但提货情况并不理想。

三是芯片成本高企。现阶段,智能眼镜中主控芯片约占据整机成本31%。比如,2023年9月上市的RayBan Meta眼镜,发售价约299美元,采用高通AR1 Gen1作为主控芯片,单颗价值量约55美元。

不得不说,目前整个AI眼镜行业仍被芯片扼住了步伐。无论是小米、闪极、Rokid,还是大量白牌厂商,都没能为AI眼镜量身定制的单芯片方案。而被广泛运用的高通AR1,其主要问题在于成本高以及体积大、功耗高。

如今,全球智能眼镜市场正处于爆发式增长与激烈竞争的交汇点,行业也集体遭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接下来,阿里或将以“技术冗余+生态碾压”组合拳切入战场,其能否将眼镜从“极客玩具”推入“大众刚需”,这是整个市场最期待的一点。

混战中入局,阿里的底气是什么?

巨头云集的AI眼镜赛道,阿里选择此时入局,背后是其长达数年的生态蓄力,更是其AI to C战略的关键落子。

回顾来看,2024年底,阿里已经完成了一系列业务整合。通义应用团队调整至智能信息事业群,而天猫精灵硬件团队与夸克AI团队融合。硬件与AI能力的内部协同,成为阿里进军智能眼镜的核心优势。

产品设计方面,阿里选择双版本并行策略,分别为基础版AI智能眼镜和进阶版AI+AR智能眼镜。从产品规划来看,支持显示功能的AR版本被赋予更高优先级。

硬件配置方面,该产品采用高通骁龙AR1与恒玄BES2800双芯片架构,性能参数或将超越Meta与雷朋合作的标杆产品。

图源来自pixabay图库

目前,舒适性革命正直击行业三大痛点。市面现有产品普遍存在“戴不住”(重量超标)、“聊不了”(交互卡顿)、“用不久”(续航不足)的硬伤,而阿里的双芯片架构能够有效平衡算力与能耗,在保证超轻量化的同时加长续航。

这种用户思维或许能打破“极客玩具”的魔咒,真正打开大众消费市场。

除此以外,阿里真正的差异化优势在于生态整合。据悉,高德地图、支付宝、淘宝等核心业务的技术团队都在参与AI眼镜的产品开发,这意味着眼镜可能实现导航指引、移动支付、商品识别等场景化功能。

而全场景业务覆盖和领先AI能力正是阿里最擅长的,支付宝-淘宝-高德全链路闭环的生态整合,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独特场景。这种跨应用的无缝交互,正是阿里对抗小米米家生态、苹果AR生态的核心武器。

在AI能力构建上,阿里采用 “通用+垂直”双模型架构。旗下通义千问作为基础大模型支撑通用场景,夸克则针对学习、健康等垂直领域训练专用模型。这种设计直击当前AI眼镜“功能粗糙”的痛点,如拍照识别精度不足、翻译生硬等问题。

阿里凭借“全链路生态+双模型架构”的独门武器,在解决行业三大痛点的同时交出了自己的答案。未来,若能兑现将万亿生态浓缩进50克镜架的整合能力,阿里将有可能成为首个真正打通“感知-决策-服务”闭环的玩家。

洗牌在即,生态与技术决定终局胜负

随着阿里、小米、字节等巨头入局,智能眼镜行业正加速从“硬件竞争”转向“系统级竞争”。

而且,行业生死线也已浮现。居高不下的芯片成本、物料成本正在不断吞噬AI眼镜厂商的利润空间,如何守住盈利底线将至关重要。

在此基础上,生态变现能力或成破局密钥。行业共识在于硬件本身注定微利,真正的战场将转移至服务层。

目前,头部企业采用“核心自有+开放接口”双轨策略。比如小米AI眼镜与米家生态联动,实现智能家居控制;影目科技INMO AIR3接入腾讯应用宝,整合央视频、同花顺等平台资源,打造“百寸虚拟大屏”办公娱乐体验。

而阿里凭借高德、支付宝、淘宝的深度整合,有望在生活服务场景建立差异化优势。这些隐形布局恰恰就是互联网巨头的先天优势,正如蚂蚁集团与雷鸟创新合作的AR支付系统,已证明生态协同能够相应降低获客成本。

不仅如此,中国供应链也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今年3月,水晶光电反射波导良率突破80%,这使得AR眼镜量产瓶颈彻底打破。

而且,2023年底,全国首条硅基 Micro LED 微显示屏产线已经正式贯通。该产线为赛富乐斯提供了批量交付T系列微显示屏产品的能力,降低了AR眼镜光机的微显示屏成本。这对于高度依赖 Micro LED的AI眼镜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再是技术突破路线的逐渐分化。一是全天候佩戴眼镜,从少数功能起步逐步升级;二是追求极致体验,努力缩小体积。这对应B端和C端两大不同市场。

据IDC报告,2025年工业巡检、医疗辅助等B端场景的智能眼镜需求将显著增长,相关产品在远程协作、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的优势已得到验证,成为各大厂商新的突破方向。

长期来看,用供应链优势对冲高通双芯片的高成本,用生态和场景落地收益填补硬件亏损,将是AI眼镜一决胜负的关键局。

结语

随着2025下半年多款新品上市,行业将迎首轮淘汰赛。阿里能否依托生态造血突破成本困局,改写行业格局,将决定其在“百镜大战”终局的座次。

这场战役或许没有亚军,要么成为苹果Vision Pro那样的变革者,要么沦为科技史脚注,中间地带正在消失。

作者:江河有堤

来源:港股研究社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