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资金持续加仓港股 有机构称收益可达20%丨中环观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7 16:43:20

(原标题:资金持续加仓港股 有机构称收益可达20%丨中环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袁思杰 实习生顾欣宇 香港报道

今年初以来,港股市场表现亮眼,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过28%,领先全球主要股指,创下近4年新高。

在这一背景下,外资近期快速加仓中国资产。野村证券最新研报指出,新兴市场基金在7月份大幅削减了对印度股市的持仓权重,转而增配估值更具吸引力的H股和A股,配置比例分别上升0.8和0.7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中国市场主动型多头基金经理持仓情况》报告显示,7月外资基金对中国股票的流入进一步加速,从 6 月的 12 亿美元增至 27 亿美元。全球基金和亚太除日本基金对中国的低配比例分别小幅降至 1.4 个百分点和 0.3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内地投资者也在加大港股市场的投资力度。8月15日,南向资金成交净买入358.76亿港元,单日净买入额创历史最高纪录。 

港股市场对海外资本和南向资金有哪些独特吸引力?投资者主要采用了什么策略?下半年港股能否延续强势,持续吸引资金进入?

内外因素助推港股行情

具体来看,多数分析师认为港股今年以来的上涨行情很大程度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推动。

渣打银行北亚区首席投资总监郑子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以来美元持续走弱,美元指数年初至今下跌了9.4%,这使得更多投资者重新考量投资策略,将资金从美国资产配置中分散出去,配置估值更有优势的中国资产。

从内部来看,低利率环境也促使更多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对港股进行多元化投资布局。

“在当前内地利率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定价更合理的成长类科技股票,以及现金流价值显著的红利类,值得南向投资者作为组合中的长期投资标的。”贝莱德基金量化与多资产投资总监王晓京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南向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本轮行情的核心资金来源。

截至8月26日,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9700亿港元,每日成交占比达到30%-40%,初步掌握了港股的阶段性定价权。

数据显示,南向资金近一个月对金融、信息技术、医疗保健行业净买入金额分别达416亿、320亿和220亿港元。今年以来,南向资金持仓腾讯控股超过5800亿港元,持仓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小米集团-W、工商银行均超2000亿港元,持仓阿里巴巴-W、中国海洋石油、汇丰控股、中芯国际、美团-W、中国银行均超1100亿港元。

从行业维度上看,科技板块、新消费板块以及创新药板块近期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近一年涨超58%,新消费含量较高的恒生消费指数年内涨幅达22.39%。

东方汇理资管亚洲高级投资策略师姚远认为,内地最优秀的大型科技企业多数在境外上市,包括港股市场。因此,港股科技板块的崛起和美股“七巨头”过去几年的“一枝独秀”实际上逻辑相同。

郑子丰指出,新兴消费类企业的崛起受益于内地消费者支出转向体验型消费,而创新药企的发展态势则体现出内地药企在药物研发,以及与全球药企开展合同定制生产合作(CMO)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不断完成从低端制造向高端产业的升级,这些趋势仍将持续下去。”郑子丰表示。

哑铃策略调整延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港股机构投资者大多偏向“哑铃型”策略。资金一方面偏向于红利型资产和资源类品种等相对保守的投资方向,另一方面则聚焦于景气成长类主题,如创新药、科技和新消费等。

一家定位全球配置的家办投资经理向记者透露,其港股权益仓位主要维持“哑铃型”策略,近期无特别大的调仓。今年至今,港股持仓的收益率维持在20%左右。

具体来看,该机构的长期核心持仓集中于国际化大型银行与交易所,占港股仓位的50%以上,其余仓位则布局于创新药、互联网及AI应用等领域。此外,接下来也会灵活配置泡泡玛特这类新消费板块。

多位受访者指出,“哑铃型”策略在过去两年间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利率环境。相较于A股,国有企业H股估值更低,其股息收益率能达较高的个位数水平,显著高于境内市场。

以中国石油股份为例,其投资价值的“折价”与“高回报”特征十分显著。中国石油股份的市净率(P/B)报0.80倍,处于显著的低估区间。与此同时,其滚动股息收益率(TTM)则达到了6.90%,为投资者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稳定收益。

同时,AI等硬科技的发展已经从“美国一家独大”转变成“中美齐头并进”。内地也涌现出更多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独角兽相关的IPO,吸引了成长型投资者的关注。

多位受访机构投资者表示,下半年“哑铃型”策略仍会延续,但投资者可能会调整投资敞口,在高科技股和高成长股之间微调权重配置。

中泰国际策略分析师颜招骏对记者表示,哑铃策略需要调整,下半年投资应更侧重于成长:“高分红的资产经历过去两年大涨后,估值已不便宜,若仅从股息率看,港股大部分内银H股的股息率已降至5.5%左右。”

王晓京认为,在AI技术加速落地的背景下,南向资金对科技板块的中长期配置需求预计将持续;但短期若美股科技股估值承压,可能通过情绪传导拖累港股科技板块表现。与此同时,下半年对红利类资产的配置热度或延续,但也许会随着风险偏好的不断上移而有所改变。

美联储未来降息影响几何

与主要由境内散户投资者主导的A股市场不同,港股市场更多由机构投资者推动,而这些机构投资者往往会对美联储政策变化等国际因素更为敏感。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鲍威尔8月22日在怀俄明州杰克逊霍尔举行的年度经济研讨会上发表讲话,暗示尽管当前存在通胀上行风险,但美联储仍可能在未来数月降息。

从历史经验看,美联储降息对港股市场的影响路径存在差异。在衰退性降息周期中,港股往往受到负面影响;若美联储采取预防性降息(如1995年、1998年、2019年及2024年的操作),对港股的影响则较为积极。

以1998年美联储的降息周期为例,在9月首次降息后的3个月内,恒生指数从低点反弹超过40%。

无独有偶,2019年美联储降息期间,恒生指数的预期市盈率从年初的约10倍低点,一度回升至接近12倍的水平,扩张幅度约20%。

“预防性降息”是“未雨绸缪”,指的是在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迹象但尚未衰退时,央行为了预防经济衰退而提前采取的行动;而“衰退性降息”是“亡羊补牢”,当经济已确认陷入衰退,央行为了挽救经济、刺激需求而被迫进行的紧急应对。

颜招骏预测,基准情况下,本轮美国降息周期应为“预防性降息”。美联储降息后,全球无风险利率下行,将驱使国际资本从美国等成熟市场流出,流向收益更高的新兴市场,包括港股。

本轮美联储降息是否一定会利好港股?对此,市场有不一样的声音。

姚远提醒:“降息是否已经price in(充分反映市场预期)?现在市场预计到2026年底美联储会降息近6次,如果降息幅度不及预期,市场反应可能会是失望。”他举例,去年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后,10年国债收益率反而上升了100个基点。

此外,影响港股今年表现的重要因素还包括内地的货币活性和经济动能。

颜招骏研究发现,M1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与恒生信息技术指数、恒生高股息指数比率呈正向关系。

当前数据显示,M1增速连续五个月回升,M1-M2负剪刀差收窄,显示货币流动性活跃,资金由定期存款转向活期存款,钱更愿意流向实体经济与投资活动。同时,债息筑底回升,反映钱开始由债市流出,比较利好科技成长的表现。

颜招骏表示,当前恒生科技指数预测市盈率(PE)约为16倍,为过去7年28%左右分位数,修复空间可观。下半年在降息、国产替代等政策支持的催化下,科技板块有望保持较强势能。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